农林专职委
 
 首页 | 专家委员 | 政策文件 | 领导讲话 | 理论研究 | 秘书处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2015-03-24 10:56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内涵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即“学科-知识-课程”;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重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即“岗位-能力-课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要求突出“职教性”,培养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其中专业入门课程要求“会”,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精”,专业提升课程要求“懂”。  

 在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要组织职教专家、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对产业链中职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明确适合于高职学生工作的核心岗位,并根据核心岗位分析其核心能力,再由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包括46门专业课程组成,300500个学时。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体现出不可替代性,避免开设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就业岗位的简单技能的训练课程。例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岗位为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员(领班)、前台高级服务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岗位为机械产品结构设计(测绘)、品质管理(检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为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管理员等。确定核心岗位后,再分析核心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系统设计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例如:酒店管理专业高星级酒店前台高级服务员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经过分析后确定为语言交际能力、推销应变能力、公关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等,因此需要开设的相应专业核心课程为中英文函电、酒店英语、中英文语言交流、前厅运行与管理、前厅服务技能等。可以说,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是系统设计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  

 2.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  

     高职教育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整个课程体系要体现“高等性”,通识课程的开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公共选修课程要为提高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科技素质服务。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个职业岗位,而是培养学生职业的通用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一方面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服务,另一方面为更好学习专业服务。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为例,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的内容为提升职业素质服务,开设office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并以生为本,对不同生源、不同地域的学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核,实现优则免修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内容为学习专业所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鞋服类专业侧重于flash动画和3Dmax舞台效果制作,会计和金融专业侧重于五笔输入法和专业文档编排等。  

 3.构建适应三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特色所在,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系统设计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  

1)通过第一层次的“学中做”,完成技术知识的获得和单一技能的训练。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学生不适应于长时间接受知识传授。即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学习。高职院校“学中做”是指将专业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教学设计,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合起来组织教学,采用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各专业课程的单一技能的训练最好安排在校内完成,不同专业课程有不同形式的“学中做”教学模式。例如测绘课程,可以让学生一边用量具测量,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图板上绘出相关识图并标注,教师穿插讲解制图标注中涉及的各种公差知识;经管类的课程,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要动脑、动口,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下完成“学中做”。  

 (2)通过第二层次的“做中学”,完成综合项目训练。综合项目指每一门专业课程结束前,要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该项目要把该门课程的技能点、知识点串联起来,即“连点成线”,通常教师要把企业的真实项目经过教学化改造以后,设计成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去练习。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综合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既巩固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师选择一个真实运营中的花卉市场网络营销项目,经过教学改造,设计成九大任务,该综合项目覆盖了该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通过第三层次的“探中学”,独立完成毕业设计。高职院校在教学育人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活动,就是教师以应用型课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课题一般来自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学生在教师的专业工作室或研发平台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课题的设计,把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的技能技术和知识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和技术技能“连线成面”的效果,通过“探中学”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同时,也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4)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也是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落脚点之一。高职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成果要固化成教材,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继续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要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为目标,既要注重一定的技术知识介绍和技能技术操作训练的内容,更要注重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融合,将二者内化成职业能力的内容,体现出高职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校本特色,满足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的需求。教材编写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高职教师具备编写教材所必需的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践对接。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去,研究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把企业的诉求反馈给教师或者直接参与教材内容编写等。  

(5)建立实践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保障条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效,与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产学研融合的程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实际情况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开展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域优势,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从研发平台、师资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条件。  

 以研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共建的研发平台是产学研的结合体,以研发项目为载体,为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尤其是应用型课题的“探中学”,需要建立教师的专业工作室或技术应用研发平台,有企业提供的研发项目,或企业的研发人员和项目同时进入该研发平台。在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包括浙江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家具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等42个研发服务平台,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建立“三能”教师团队为重点,为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任何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高职教育重构了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如果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工作经验,课程改革与创新充其量是“新瓶装旧酒”。适应高职教育实践导向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教师,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即“三能”教师。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普遍缺失的现状,要加大高学历的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引进力度,同时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的制度,以研发项目为载体,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以构建激励机制为动力,为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通过制订鼓励教学团队建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项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等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在教学团队、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落实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效果。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面向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培养,让每个学生有可选择的空间和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页 [1 2]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农林专职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