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专职委
 
 首页 | 专家委员 | 政策文件 | 领导讲话 | 理论研究 | 秘书处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2015-03-24 10:55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社会群体。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面临着社会选择和如何适应社会选择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对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更高,它除了要求劳动者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外,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确定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可以说,高职教育如何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合格人才,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命运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相对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外延扩张、内涵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也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客观知识、轻内在品质,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技能掌握、轻素质培养等偏颇,使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二是综合素质教育缺乏职业针对性。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不同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若仅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则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三是对就业素质与创业素质的培养环节重视不够。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就业认识模糊、就业观偏差、就业心理不健全、求职技巧欠缺、创业意识淡薄等问题,质疑了高职教育环节的完整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不是高职院校的终极责任,完整的高职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才后能成功推向就业市场。  

此外,高职院校盲目遵循普通高校教育目标,完全因袭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等等,也都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做法或观念上的误区。素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导致高职教育尽管从专业角度能满足学生的愿望,但却忽视了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地把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供需脱节,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错位。因此,改革素质教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高职素质教育改革应从整体上遵循“多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的原则。第一个“多方面”指参与方。从多方面加强素质教育是指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第二个“多方面”是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加强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是指高职院校要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原则,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1.建立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应该设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一要收集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信息,为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二要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三要组织召开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素质课程体系。四要组织召开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可划分为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两部分。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侧重的合理的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进行搭配,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实具备从事该行业的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调整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三是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起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知识面的作用。  

     2.建立向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整体划分的同时,也应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在实习实训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企系合作教育”、“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  

     另一方面是探索向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其具体做法有二:一是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教育。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高职院校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考核鉴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二是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主动构建“企业课堂”,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在培养就业素质问题上,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及个性特点,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认识上的模糊、就业观偏差等问题,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学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就业素质;安排专职教师上好就业教育课,并请政府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企业的人事部经理、人力资源研究专家,以及往届毕业生为学生举办就、创业辅导讲座。同时,也要用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一是利用校园电台、电视台、简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二是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让学生直接到现场洽谈,接受招聘;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四是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提高;五是办好校园就业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最后,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邮件、信函、调查表等不同方式与往届毕业生保持联系,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指导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素质培养工作。  

     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问题上,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培养学生运用和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案例教学为主,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时,更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同时,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也是人才素质培养与企业需求进一步缩小距离的举措。  

     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包括两层意义上的引进: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例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金融业作为特殊服务行业需要具备的企业文化。在金融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就相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以及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信任度和录用率,将给高职院校带来崭新的品牌形象。  

 下一页 [1 2]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农林专职委